又是一个丰收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何以再丰收?在于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稳面积是实现粮食丰收的“硬举措”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90亿亩,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各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合理增密、水肥一体、“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技术,有效提升了粮食单产水平。
田还是那些田,可样貌已完全不同,田成方、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再次丰收的硬举措。今年以来,各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间作套种,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对整体增产贡献意义重大。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7月份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10年前提高0.35个等级,相当于每亩增加70斤的粮食产能。
“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大幅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张兴旺说。
增单产是实现粮食丰收的“强引擎”
全国粮食单产789.4斤/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0.2斤/亩,增长1.3%。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稻谷、小麦、玉米单产均有所提高。2024年,全国谷物单产865.8斤/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8斤/亩,增长1.2%。
豆类和薯类单产增加。2024年,全国豆类单产266.4斤/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斤/亩,增长0.5%。全国薯类单产579.4斤/亩,比上年增加9.2斤/亩,增长1.6%。
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粮食稳定安全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客观看,由于受耕地和水资源条件约束,目前我国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较为有限。从主观看,提升总体产量的主要途径还是要依靠增单产来带动。
今年,我国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大幅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标准,已建成各类田间排灌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为提高粮食单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到今年突破1.4万亿斤,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历史性转变,又向“吃得好”“吃得营养”转型,数量水平、质量水平和营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将持续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挖掘一批大面积整建制高产典型,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油单产潜力,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
强科技是实现粮食丰收的“动力源”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一组数据彰显我国农业科技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此外,农业科产深度融合、产学研有机衔接的载体平台已成规模。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我们绝对不能够落后。”张兴旺表示,全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突出整体效能抓体系、突出产业应用导向抓创新、突出“最后一公里”抓转化、突出激发动力活力抓人才。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分类明晰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功能定位,强化协同创新,把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起来,推动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科研推广机构优势互补,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表示,要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抓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魏锋华说。
责任编辑:乐天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