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晨在线—山东省综合资讯门户网站
热线:0531-88966572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 为有“员”头活水来|山东莒南:文化指导员擦亮乡村振兴文化底色

为有“员”头活水来|山东莒南:文化指导员擦亮乡村振兴文化底色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卢立霞 刘文清  浏览次数: 707 次

近年来,莒南县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针对基层缺乏专业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单一等问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基层文化指导员制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奔赴基层一线,为乡村文化振兴化身宣讲员、指导员、服务员……

当好文化领航员,公益课堂送进村,把文化种到乡村。在岭泉镇刘徐岭村乡村大舞台,村里的广场舞爱好者早早地来到现场。来自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专业老师,把广场舞培训送到百姓家门口,有效提高了基层文艺爱好者的整体表演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农村文化市场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根据各镇街、村居的文化“点单”需求,分人到村,以文化“指导员”的身份帮助筹办活动、开展培训,以“艺莒南”这一创新品牌为载体,把音乐、广场舞、绘画、书法、小戏小剧创演、阅读指导等课程送到基层农村,年均为基层农村提供文化公益培训50余场。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基层解决文化活动“缺内容、缺老师”的痛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体验丰富多彩的课程,实现文艺人才资源的增长,推进文艺人才由业余型向专业型转变,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翅膀”。

当好文艺宣讲员,文艺演出到田间,让文化润泽民心。“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演员们合唱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唱出了新时代坚定跟党走,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心与决心。现场群众不由自主地跟着合唱起来,气氛热烈。这是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暨“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每年272个行政村、600多场节目“搬”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全县40余名“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街串巷,以舞蹈、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宣传党的好声音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等,为农村群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同时,通过政府扶持、专业团队管理、文化能人指导的方式,带动和提升农村乡土剧团和艺术骨干人才的创演积极性和专业素质,引导他们参与演出活动,真正实现观众与舞台的“零距离接触”,成为全民喜爱的大联欢、全民参与的大舞台、寓教于乐的大课堂,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能量。

当好图书服务员,流动图书进家门,让乡村闻见书香。洙边镇东书院村,一辆满载图书的流动服务车停在村前广场,村民们纷纷围了过来,图书馆员们积极帮助村民办理图书借阅证,引导大家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为丰富阅读文化供给,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打造“书香润万家”公益阅读推广品牌,设置了“书香润万家”——“青桔坊”亲子课堂、“名印堂”公益讲座、“听事吧”故事讲堂和“直通车”阅读服务四个活动单元。同时为满足基层群众阅读需求,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工作人员组成图书服务团队深入各镇街,开展“阅读乡村行”活动,将“书香润万家”各项活动送到乡村,让阅读真正走进百姓家中。目前,全县60余名“阅读推广者”先后深入到16个镇街的社区、村居开展阅读活动100余场,服务群众1万余人,所到之处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图书服务员的贴心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乡村传递了书香气,在乡村掀起了阅读热,让乡村振兴之路一路生花一路书香。

当好非遗宣传员,非遗传承在身边,为村民留住乡愁。“滋滋”的木器打磨声从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传出,村民丁明文与儿子丁大伟正在制作木梳。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榆木梳”制作技艺,父子俩实现在家就业。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丁明文还成立了莒南县高榆木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以非遗传承发展带领村民蹚出致富路。在莒南,这样的工坊还有20多家,其中,市级非遗工坊5家,县级非遗工坊23家。近年来,莒南县持续挖掘县域内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通过传承人在工坊内开展传承活动,带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借助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同时将非遗与黄河大集、重大节庆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全县50余名非遗传承人带着600多个非遗产品,通过宣传、展示、体验的形式,走进村居,走到乡亲们身边,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非遗过大年、非遗赶大集、非遗购物节、非遗进社区等创新活动形式,深耕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乐天

暂无留言

发表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